A股退市加速:资金疯狂逃离高风险股
6月19日下午3点,退市商城(600306.SH)的股价定格在0.29元,这是上市近24年的沈阳商业城股份有限公司留给A股的最后交易印记。

这家以百货业经营为主的公司曾是A股有名的“不死鸟”,过往多次披星戴帽,又凭借卖资产保命,但这次,它没能“重生”。
不过,沈阳商业城在退市的路上并不孤单。界面新闻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22日,2024年已明确退市命运的A股公司(含B股)数量达46家,逼近此前两年的全年退市规模(2022年、2023年分别为47家、46家)。
“A股当前处于阵痛期,强退市监管机制必须做。”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刘纪鹏对界面新闻直言,我们只能这样做,对于那些造假或欺诈上市的公司,必须要采用严刑峻法手段,把市场清理干净。“但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资本市场平稳发展的速度和投资者能够承受的力度。”
加快淘汰节奏
退市商城、正源股份已确定将分别于6月26日、6月27日从A股退市。据此,2024年以来,A股退市公司将增至14家。此前,有世茂集团、贵人鸟、泛海控股等12家公司完成退市。多位长期关注中国资本市场的经济学家对界面新闻强调,当前增加市场淘汰出清是必然之举。“不这样做,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刘纪鹏对界面新闻指出,从方向上看,要严刑峻法、大力整治,这是毋庸置疑的,必须要过这一关,“不能让那些骗子公司继续在市场上鬼混了。”
4月30日,深沪交易所发布《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等9项规则。其中,《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严格强制退市标准,坚决出清不合格上市公司。
本次新规扩大了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适用范围,增加一年严重造假、多年连续造假退市情形。对“连续两年虚假记载金额合计达到5亿元以上,且超过该两年披露合计金额的50%”的造假退市指标进行修改,区分一年、连续两年、连续三年及以上三个层次:一年为虚假记载金额“2亿元且占比30%”;连续两年为“合计3亿元且占比20%”;连续三年及以上被认定虚假记载即退市,坚决打击恶性和长期系统性财务造假。
新增三项规范类退市情形。第一,新增控股股东大额资金占用且不整改退市,即“公司被控股股东(无控股股东,则为第一大股东)或者控股股东关联人非经营性占用资金的余额达到2亿元以上或者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绝对值的30%以上,被中国证监会责令改正但未在要求期限内完成整改的”。第二,新增多年内控非标意见退市,连续两年内控非标或未按照规定披露内控审计报告实施*ST,第三年内控非标或未按照规定披露内控审计报告即退市。第三,新增控制权无序争夺退市,增加一类“信息披露或者规范运作重大缺陷”情形,即“公司出现控制权无序争夺,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取公司有效信息”。
就财务类退市指标调整,此次提高亏损公司营业收入退市指标,将其“净利润为负+营业收入”中的营业收入从“1亿元”提高至“3亿元”,加大力度淘汰缺乏持续经营能力公司;将“利润总额”纳入“亏损”考量,修改后的组合指标为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非净利润三者孰低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创业板、科创板为低于1亿元)。此外,对财务类*ST公司引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意见退市情形。
在交易类退市指标方面,此次提高A股公司市值退市指标。将主板A股(含A+B股)市值标准从现行“3亿元”提高至“5亿元”;纯B股市值退市指标本次不作调整,维持“3亿元”不变。
原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王剑辉认为,A股退市公司出清加速,并不是说监管在加速踩油门出清上市公司。“关于退市的监管规则都是陆续出台的,只是现在执行较为严格罢了,退市政策仅是客观上加速了退市节奏。当前资本市场建设已经相对成熟,不能避免或延迟有问题的上市公司退市。”
目前已明确退市命运的公司中,*ST三盛(300282.SZ)等8家公司处于退市整理期。ST迪马(600565.SH)、*ST巴安(300262.SZ)等15家公司已收到交易所下发的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